首页  基地简介  研究队伍  学术成果  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出版刊物  资料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图片新闻>>正文
“转型国家论坛第八十讲:‘无声的协调’:大国在中亚地区互动机制新探”成功举办
2021-04-26 17:01  

20214月19日,由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主办的转型国家论坛第八十讲:无声的协调:大国在中亚地区互动模式新探在辽宁大学举办。主讲人为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曾向红教授,讲座由中心主任崔铮主持。中心和国际经济政治学院的六十余名师生在则行楼217会议室现场聆听了报告。

开场后,曾向红教授就其研究的主题进行介绍。他认为,许多学者注重各国在中亚的竞争,但可能会忽略各国在这一地区的合作问题,这种合作也许并不是通过正式的文件或者制度去开展的,可能会是一种无声的协调。曾教授的报告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1.域外大国在进行新大博弈还是开展无声的协调2.大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无声的协调的具体体现;3.大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无声的协调的主要原因;4. 大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无声的协调的主要影响。

曾向红教授认为第一部分的核心问题是三十年来主要参与中亚的诸域外大国形成了什么样的互动模式?究竟是新大博弈还是无声的协调。首先就新大博弈这一概念进行阐述,新大博弈这一概念是与大博弈相对应的。大博弈一般被认为始于1813年,终于1907年,反映了俄罗斯和大英帝国于19世纪在中亚地区的对抗。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西方学术界认为,中亚地区出现了一场新大博弈。目前新大博弈的主要行为主体是美国、俄罗斯与中国。这一个概念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大国在中亚地区的互动,但是这一概念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反映现在的国际局势和中亚局势,以及忽视了域外大国在中亚地区所进行的合作。曾教授介绍了另外一种中亚的权力分配模式即套娃霸权,此概念认为在中亚地区,作为全球霸权的美国、作为地区霸权的俄罗斯、具有次地区霸权抱负的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一个作为崛起中的全球与地区霸权”——中国,同时积极参与和影响中亚事务,不同层次的霸权国彼此共存、相互包容,共同保障了中亚秩序的大体稳定。他认为此概念仍具有局限性,比如没有对不同类型霸权如何进行合作展开讨论,难以说明霸权互动的动态过程。互动领域局限于安全领域并且一旦霸权国家具有明显的利益冲突,那么套娃霸权的互动模式也就难以持续。曾教授进行了概念的创新即提出了无声的协调,指各大国在参与中亚事务的过程中经由重复博弈而形成的聚焦点,即各方对彼此的行为较为准确地预先作出判断,从而实现一种具有一定默契的合作

关于第二部分,曾向红教授论述了大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无声的协调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域外大国总体而言均会尊重中亚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曾教授提出由于域外大国竞争压力与中亚国家的主动反抗,域外大国学习到尊重中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明规则;其次是大体尊重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特殊地位,但也会尝试对俄罗斯的单边举动进行牵制。曾教授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乐见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所享有的特殊地位,但鉴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实力,美国不得不予以对俄罗斯地位的必要承认,因为美国缺乏影响中亚局势发展演变的有效实力或抓手;然后是各大国会尊重中亚国家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保障其对外行为的自主性,曾教授分析对于俄罗斯而言,时势的变迁,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接受中亚国家已然独立的事实,并对中亚国家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在予以尊重的基础上逐渐去适应;最后是域外大国和中亚国家之间会进行多层次的相互制衡,避免任何一个国家主导中亚地区,曾老师注意到各大国都对这一地区推进各国偏好的地区合作倡议或项目,从而可能造成该地区的机制拥堵问题。

关于第三部分,曾向红教授介绍了大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无声的协调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中亚具有多重性的地理环境,中亚地区具有既中心又边缘、既封闭又开放、既客观又建构这三个特点,所以它们无须过于担心其他大国主导该地区而致自身利益受损;其次是大国在该地区的权力与历史心态结构分布,曾教授提出俄美中三国在该地区有不同的历史心态结构,这种历史心态结构受到权力结构的限制;最后是国际规范变迁背景下的中亚国家外交政策取向,基于主权规范和不干预他国内政等国际规范的存在,限制了大国通过激进手段推进自身目标的空间,同时中亚五国奉行多边平衡外交政策,从而促成了大国间在中亚地区无声的协调互动模式。

         

最后,曾向红教授认为无声的协调对中亚各国和整体地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好坏参半的,既包括积极层面的效果,也有消极意义上的后果。首先大国间无声的协调锤炼了中亚国家的外交技巧,使各国从大国处获得不少物质和象征性收益;其次大国间无声的协调参与中亚地区治理,保障了该地区的整体稳定;最后大国间无声的协调分化了中亚国家,使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命运多舛。

报告结束后,曾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关闭窗口

中国沈阳 辽宁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
地址: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编:110136 电话:0086-24-62602446